自画像
我总是擅长于识别整体中的局部。细节总是以某种方式固守在我的感觉中。从很早开始,我的导师就肯定了,我看到了别人往往忽略或者无视的那些事物,也就是那些琐碎、平淡、非典型性以及希奇的事物”。恰恰是那些与既有标准或意识形态不一致的东西,才令他感兴趣,也吸引着他。
就像摄影中的变焦镜头一样,张书笺聚焦在他所遇到的人们的面部细节上。年龄和性别似乎无关紧要,而他所选择的容貌往往让人困惑,略微有些神秘莫解。他画中的人物往往有着面部缺陷的特征,例如斜视、硕大弯曲的鼻子或者颜色怪异的瞳孔。在其他情形下,微弱的光束或者举在远处的眼镜让人物的容貌变形,营造出一种令人恼恨的表情。这种让人物面部表情变形的倾向,又通过作品视觉上的组织、透视和构图而进一步得以强化。在他的小幅作品中,面孔的局部片断成为独特的肖像。这些作品只呈现了面孔的局部,加以放大,给人以特写画面的印象。非常自然,同时又很不真实,它们让人迷惑,令人着迷,又让人不安。因为画面主体在视觉上距离很近,观众几乎觉得自己好像置身在嫌疑人指认行列前。双眼的紧张程度让人很迷惑。人们情不自禁地看上第二眼,以便弄清楚这张面孔怎么如此深奥难解。人们几乎不自觉地都会问自己这张面孔背后的真实本性。
即便它们完全是当代的,但这些肖像从某些方面让人想到了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代的绘画;不仅是因为色彩构成——皮肤色彩的亮度自然不言而喻——而且也因为通过人物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面部表情的方式。因此,这些肖像充满了强烈的生机,而且真正具有超越性。
更进一步讲,这些肖像让观众被他们引人注目的,甚至看起来几乎真的光彩照人的光鲜表面所迷惑。这种效果让我们想到光亮的时装或汽车杂志上的照片。张书笺在木板而不是画布上绘制,从而达到了这种典型的彩釉效果。均匀平滑的表面恰好符合他的艺术观念。这种抛光表面的视觉效果,营造出对于如照片般写实地绘制的面孔——皮肤肌理的所有细节一览无遗——的矛盾心态。整个效果给观众造成了一种紧张感,一种尴尬和窥探隐私的好奇心交织在一起。
令人吃惊的是,张书笺称这个系列是《自画像》。
“所有这些影像都和我有一些关系。我从中找到了我自己;它们都是我和我的幻想的一部分。它们都在我里面引起了共鸣,所以我称它们是《自画像》。它们是我灵魂的自画像”。
Sabine Wang, 2010